2018年4月15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第十二届文学节系列之“原型与虚构:严歌苓的小说创作”对谈活动在逸夫第一报告厅举办。人民文学出版社携手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邀请著名作家严歌苓,《读库》主编、校友张立宪先生一同走进校园,就严歌苓小说创作中的“原型与虚构”问题展开对话。 一落座,严歌苓便打趣道:“张立宪和我就是原型与虚构,他的《读库》作为‘原型’给我的‘虚构’带来了很多。”对话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随后严歌苓以《红楼梦》与脂砚斋的点评为例,对“原型与虚构”问题作出了进一步阐发,并指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个尚未被发掘的面向,而小说创作则是把这一个面向放大为作品人物身上的某种主要特质。她进而又用自己书写《小姨多鹤》时的创作历程来详细解释了在拥有真实故事原型的情况下,怎样从中抽出特定意象以构成文学作品。 “艺术就是艺术家带着他的性情诠释出来的真实。”严歌苓借用左拉的名言,来说明包括小说创作在内的所谓“真正的艺术”,其实是一种属于创作者的性情化之物。当被问及《小姨多鹤》从开始写作到完成所用时间时,严歌苓直言“写是很快的,但写之前我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想‘我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她认为,一个故事的主题一定要是丰富的,而不能仅被单一阐释,小说的审美和艺术审美具有朦胧性,这样才具有了书写的意义。 此外,严歌苓还指出同一主题,如果隔十年再写一次,可能就会产生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但至少每一次书写都是当下最真实的感受,作品也就呈现为一种“让它发生”的自然状态。张立宪追问十年后是否准备再次书写“女兵”题材,严歌苓笑答:“我想不会了吧,脱下军装后的女兵倒是可以写一写。” 互动环节中,对于学生如何写作小说的求教,严歌苓点明“小说写得平淡没有关系,关键是把每一种感觉写得独一无二。”同时还强调了共感力、同理心以及倾听欲的重要性。 对于是否先有了明确的人物形象再开始创作的问题,严歌苓认为,人物的大致形象需要提前在脑海中留有一定印象,但其真正的性格却是在书写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的。而当回答“大众传媒对文学作品最大的损耗”时,她指出“可能在于对汉语表达本身精准性的损耗”,并坦言“我觉得未来的小说不应该被完全影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