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最后十年,也就是1900年义和团运动到1911年辛亥这段时间,维新派极其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把它提到"文学之最上乘",大力提倡小说,提倡小说为改良主义服务。同时,清已丧尽,人们无法再指望它会有什么作为,因而"顿有掊击之意"(鲁迅)。这样,以官场为主的小说盛极一时。 这类小说虽然意在针砭时弊,看来很像小说,但词粗意浅,有时夸张过分,描写失真,艺术远还有所欠缺,因此它们被称为小说而不是小说,以示两者有所区别。 李伯元(1867-1907),名宝嘉,别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中过秀才,但此后屡试不第。后来到上海办报刊,成为清末的创始人之一。他从三十四岁起全力从事创作,作有《文明小史》、《官场现形记》、《庚子国变弹词》、《活》等大量作品。其中前两种是他的代表作。 《官场现形记》共有六十回,由许多短篇故事联缀而成,着力官僚制度。书中塑造的官场群丑,上自军机大臣,下至州县杂佐,都认准了天底下只有做官是最好的,拼了命的想往上爬。为了地位和,他们卖官鬻爵,盗卖矿藏,军粮,,媚上欺下,人民,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这些对百姓们凶炎万丈,但在面前却奴颜婢膝,一副。 作品使人们看到朝廷上下的溃烂已不可救药,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在艺术上,这本书广泛运用了手法,文字也流利生动。 吴趼人(1866-19010),名沃尧,广东南海人,因家住佛山镇,自称"我佛山人"。二十多岁时去上海,卖文为生。一生主要办报刊。曾参加过反美华工禁约运动。他是当时创作最多的作家,写过三十多种小说,除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外,《九命奇冤》《痛史》也较有名。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百零八回,写1844年中法战争后二十多年中,名叫"九死一生"的主人公在官场、商场、洋场亲闻亲见的种种怪现状,范围较广,重点是官场。书中的文武官僚,有做贼的知县,盗银的臬台(主管一省司法的官);有让妻子去给制台"按摩"的候补道(候补的地方高级行政长官);有放手、把庐山白送的外交大员;有怕死的海军管带:看见海上一缕青烟,就疑心是法舰,慌忙放水将船沉没,梦见刮大风坐舢板逃命,事后还军舰仓促遇敌被击沉。 除了揭露官僚之外,书中还着力鞭挞了十里洋场上的所谓诗人才子、斗方名士,辛辣地了他们胸无点墨而又冒充风雅、的市侩。 书中对社会风尚的,商人的诈骗,宫商的,以及其它社会寄生虫也有所。主人公就是从这个牛鬼蛇神的世界里逃出来的,所以取名九死一生。总之,小说对这个鬼域世界的,客观上反映出清王朝行将崩溃的趋势。作品的结构比较紫凑,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文笔也比较生动。 刘鹗(1857-1909),本名震远,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物,江苏丹徒人。懂得数学、医学、水利等实际学问,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以后又弃官经商,从事洋务活动。八国联军入侵时,他用低价购买侵略军的太仓粮食,赈济饥民。后来被朝廷以私售仓粟的充军新疆,不久病故。 《老残游记》二十回。另有续集九回。全书以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为中心,写他游历中的和活动,着重揭露了那些所谓"不要钱"的"",其实是一些"急于做大官",不惜杀民、以"万家流血"来染红帽顶的,同时表达了作者补救封建残局的政洽主张。 小说塑造了两个"":一个是善于"办盗"的"能吏"玉贤,一个是"得格登登"的刚弼。玉贤任曹州知府,衙门前的十二架站笼(即立枷,一种)没有一天是空的,不到年就站死了两千多人,站不死的就用活活。事实上他办的"盗","十个中倒有九个半"是的百姓。靠这种手段,他赢得了"不拾遗"的政声,受到的赏识。刚弼被派到齐河县审案,用,屈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 作者把""作为主要对象,在自撰评语中指出"赃官可恨,人人知之;尤可很,人多不知"。这是"言人所未尝言"(鲁迅),客观上人们:对整个官僚集团是不能抱有任何希望的。这里也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进步的一面。 但作者对者还是寄予希望的,他的理想人物老残四处奔波,给那些所谓的"贤臣"出主意想办法,目的就是为了"棋局已残"的清朝,因此书中对资产阶级和农民起义采取的是态度。 本书描写技巧较高,书中对景物的描写生动得时常会给人一种就在眼前一般的感觉。大明湖、千佛山的景致,桃花山的月夜,黄河的冰雪,都写得细腻遇真,明丽如画。第二回明湖居听书一段,用烘托手法和一连串贴切生动的比喻描写白妞的美妙歌声,绘声绘色,很吸引人。此书曾被译成多种外文,在国外有一定影响。 曾朴(1872-1935),字孟朴,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通晓法文,翻译过雨果、左拉等人的作品。曾参加维运动、倾向。1904年创办小说林书社,开始写《孽海花》。辛亥前夕,立宪派抵制,最后成为。 《孽海花》先由曾朴的好友金松岑写了前六回,以后由管朴修改、续写。1905年出版时只有二十回,通行的三十回本是曾朴陆续修补后在1928年出版的。后来他还续写了五回。这本书和别的小说不同,书中人物大都实有所指。 全书以状元全雯青(影射光绪时状元洪钧)和名妓傅(影射洪妾赵,即后来的赛金花)的故事为线索,广泛描写了清末上层官僚、文士的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从同治初年到甲午争三十年间的社会和文化思想状况,对封建集固的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书中的官僚、名士,外表上都很"高雅斯文",骨子里却透顶。他们在内忧外患的严重时刻,仍然,。 男主角金雯青就是这类人的一个典型。他是状元出身,外交使节,俨然是"国家的栋梁",实际上是个、的废物。他死了母亲不久就迫不及待地纳傅为妾,然后带这位"夫人"出国。在出洋的轮船上看见一个外国,又"不知不觉看得呆了"。他标榜自己"研究"边疆地理,却用重价买了一张画错疆界的地图献给总理衙门(相当于),给老沙皇侵占我国新疆八百里土地提供了根据。 小说对这类达官名土的,揭露淋滴尽致。作者借书中人之口说,京城内外的,"有多大能耐呢?不过头儿尖些,手儿长些,心儿黑些,便一个个高车大马,鼎烹肉食起来。" 小说还了祸国殃民的慈禧,了科举制度使人民"有头无魂,有血无气"的,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也有所揭露。此外,还赞扬了孙汶(影射孙中山)等党人。因此,作品总的思想倾向是进步的。但书中过多地描写上层社会的所谓"风流韵事",表现出低级庸俗的趣味。 本书"结构工巧,文采斐然"(鲁迅),艺术成就较高。全书有如"长线穿珠",将许多人和事都用金、傅关系为线索穿在一起。但"珠"和"线"的内在联系并不紧密。 四大小说对清末官场的,在当时加深了读者对清王朝的不满;在今天,对于我们通过文学作品认识封建官僚制度的一些特点,了解近代历史,也有一定帮助。由于作者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的作品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落后的或的思想顿向。可以说,四大小说是旧时代的丧钟,但不是新时代的号角。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http://cdgw.hengpunai.cn:27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