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期,在家休息。下午,和读高一的堂弟出门锻炼,在边看到一个20岁左右的女孩儿在抽烟,随口说了句“不良少女”,却意外探知了堂弟的一个小秘密。 “姐姐,你不知道吧,我也‘不良’,吸过烟,就是上个月的事儿,我爸还知道了。”堂弟说,“我在卫生间抽了一支烟,应该是有烟味,我爸问我是不是抽烟了,我就承认了。” “不算吧。我爸发现后,推门进来说,儿子,最近和同学之间是不是有什么麻烦事啊?有什么困难要对父母说。我就跟我爸说,期末阶段学习压力特别大,心里特烦,又不知道怎么,就抽烟了。”堂弟回答。 “后来,我爸又跟我说,心烦也要克制尽量曹刚川出事了不抽烟,对身体不好。可能那天比较晚了,就没说我别的。过了几天,我爸又跟我分析了这事儿,让我通过打拳等健康的途径。”堂弟说。 问及对这种教育方式的感受,堂弟说,还算不反感,在我比较烦的时候,没有啰啰嗦嗦上一堆思想课;后来,又跟我聊天,我也知道都是为我好。 听完,想到《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名句:“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 走在边上的青春确实让人担忧,也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及时的“”,关键是怎样的方式是孩子们所需要的?曾读过一篇“孩子们最渴望什么样的教育”的调查文章,文章提到“越是做得不好、处于低谷的时刻,他们越需要来自父母的尊重。” 的确,孩子渴望的是被当成是有生命力的个体的人,而非装东西的瓶子;他们抵触的也非父母的,而是被动地接受管理。面对需要安放、走在边上的青春,守望者们不能不分方式地表达内心的焦灼和担忧,更需要的是要有的态度、代入式地理解,以及平等地交流、沟通。唯此,才能让行走在边上的青春不走弯地回到安全的“麦田里”。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www.hengpunai.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