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现代文学课,追溯了“五四”的起源,囊括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各家流派以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概况,共二十讲,新颖而深刻地解读了“永远正确的鲁迅”及他的“怀疑和”、“清”郁达夫及他的“民族·性·郁闷”、“飞蛾扑火”的丁玲及她的人生价值追求、“最典型的中国现代作家”茅盾及他的“悲欣交集”、“一辈子不接受城市”的沈从文及他的“反潮流而动”、“无家可归”的张爱玲及其对“五四新文学的反驳与挑战”等等。 比如在《五四主流文学史无法安放的作家》这一章节中,许子东先指出张爱玲用中国传统小说的手法写现代主义、以俗文学方式写纯文学及女性主义的创作特色;剖析了特殊的时代、马伊琾家庭、作家成长历程和婚恋生活如何造就了一个“生活上、上似乎都无家可归”的一代才女,奠定了张爱玲小说主题“男女战争”及她小说的基本原型:自己、父母还有胡兰成。许子东先生分析了代表张爱玲创作基本风格的小说《第一炉香》和别有韵味的《倾城之恋》以加深读者的认知。 许子东先生在他的书中常常完美结合哲学理论,旁征博引、深入浅出,阐述文学作品的主题内涵及故事人物的命运,激发读者对社会人生深层次的思考。比如,在讲到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主张时,为了使读者更好理解“游戏是艺术起源”这一观点,作者引用了康德与此相关的理论学说。再比如,在《〈边城〉这么多合作做了一件坏事》这一章节中,为使读者真正“整个《边城》没有一个,却讲了一件坏透了的事”之精髓。许子东先生紧密结合哲学家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没有,没有突发事件。就事论事,谁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所处的不同或性格不同,必然会发生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悲剧。这种悲剧是最深刻的悲剧,是最无解的悲剧,也是最难写的悲剧。” 许子东先生也能够灵活运用美学知识、结合,以比较文学的视野和途径赏析文学内蕴。比如,他结合审美的四个基本特征,帮助同学们理解《炉中煤》、《雨巷》的创作特色。为了使读者更好的理解《炉中煤》的崇高、《雨巷》的优美,作者进一步引用英国美学家博克对人类基本的阐释,让读者知晓“审美是人的心灵需求和无意识的对象化”,真正理解优美是幼小美好的东西的对象化,崇高是的东西的对象化,这使读者对诗歌内涵产生新的认知。在提升读者审美认识的同时,作者又提出了审丑的范围,他追溯了欧洲浪漫主义,以雨果《巴黎圣母院》和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为典型代表的对“丑怪”的审美到十八、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分别在、哲学音乐和艺术美学方面引领的“审丑”潮流,再信手拈来列举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对“丑怪”的审美,以美丑对照原则分析《死水》中的文学意象,最后再结合朱光潜先生《美学史》中的关于“美”的精彩学说,许子东先生这才相机《死水》中诗句的内涵,引领读者真正认识闻一多在诗歌创作中对美丑观的解构,是一种成功的与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