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如有需要请联系我们
商海数码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小说

你也看过《诛仙》?我说的是小说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20-1-5 20:58:47 人气: 标签:类似诛仙的优秀小说
导读:《诛仙》那样让人愁肠百结、让人拍案落泪、让人回味不已的网络文字或许不会再出现,就像一代人躲在被子里用小小的MP3屏幕看小说的日子,一去不返。或许是选了一个好

  《诛仙》那样让人愁肠百结、让人拍案落泪、让人回味不已的网络文字或许不会再出现,就像一代人躲在被子里用小小的MP3屏幕看小说的日子,一去不返。

  或许是选了一个好时机,热闹的国庆档还没有到来,《诛仙1》的票房领跑了最近一段时间相对冷寂的电影市场。对于这部电影,不知道肖战、孟美岐的粉丝满不满意,但当初读过原著的那一批读者,大概是不满意的。 别的不说,这部冠以“诛仙”的电影,从头到尾连真正的“诛仙”都没有出现过——原著中,诛仙是一柄象征正道青云山无上力量的古剑,女主角碧瑶正是为了救男主角张小凡,死在诛仙剑下。没有“诛仙”的《诛仙》,还只是第一部。当然,片名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小的罗马数字1,表示这只是系列电影的头一部,以后还有可能按照2345的顺序一直拍下去。但观众有没有耐心等下去,继续买账,那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毕竟,这是一个换爱豆比换手机还快的年代,至于最早的那一批原著党,也到了还房贷带孩子的年纪,少年意气沉淀为情怀,也总有冷却的一天。 从《诛仙》横空出现到如今,不过短短十多年时间,网络文学完成了打怪升级之,不仅笼络了一大批读者,输出数不尽的影视、游戏大IP,还漂洋过海,成了功夫片之后老外最欢迎的中国文化产品之一。

  但也就是这短短十多年,网络江湖人来人往,写书的人、看书的人,都换了几茬。如今在朋友圈晒票根的观众,相当一部分没看过小说,并不为着“诛仙”两个字前来。而曾经熬夜追过《诛仙》的那群人,在越来越多的陌生名字前,恐怕也早就和青春匆匆告别,气喘吁吁地停下追赶潮流的脚步了。

  诞生在网络小说的石器时代一段传奇的开头,总是写着潦草和不经意。大约所有成为大神的网络作者,成名前都有一段郁郁不得志的日子。今天谁能相mxbd-200信,用《诛仙》开一代网文先河的作者萧鼎,当初连一台电脑都没有,只能先用笔写手稿,然后去网吧打字上传。 萧鼎是福建人,七零后,读了个普通大学,选了个普通专业,毕业后做着普通的工作。尽管从小爱读爱写,但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崛起,他的文字或许永远都没机会被那么多人看到。 新世纪的头几年,网民数量增长飞快,但整体基数还不大,根据统计,一直到2005年,上网人数才突破一亿大关。

  萧鼎动笔的2001年,武侠小说迎来黄昏,网上最流行的是奇幻风。那时候懵懵懂懂的作者们尚且不知道何为中国风,笔下常有一股不土不洋的奇怪风情。比如萧鼎的第一部长篇《暗黑之》,光是听听书中人的名字修肯长老、系大罗伊,就能感到浓浓的中二气息。 出版商还没习惯接纳这些来自网络的文字,不少网文作者都在出了实体书。2002年,《暗黑之》繁体版面世,萧鼎收到两万多块,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数字,在当时已经是不小的一笔收入。 萧鼎的幸运在于他既继承了某些传统流行文学的精髓,又乘上了互联网崛起的东风。根据《诛仙》制作的游戏,当年请来了任贤齐演唱。比如横空出世的《诛仙》,原本打算刊登在一本叫做《梦想者》的刊物上,也就是说这部网络文学的里程碑作品,最初都没打算发在网上。 但这家约稿的没出几期就中断了,萧鼎只好把《诛仙》搬到了网站幻剑书盟。如果当初,没有停刊,小说一直刊登在传统刊物上,还会有后来的影响力吗? 往事没有如果。 幻剑书盟,一个新读者陌生、老读者难忘的名字,一度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网络文学站点,后来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直至无人问津。而在当年,它是很多作者的起点,《长安十二时辰》的马伯庸也曾在这里挥洒笔墨。 2003年,《诛仙》开始在幻剑书盟连载,成绩不错,第二年就蹿上了排行榜第二,排在第一的是一本叫做《光之子》的小说。

  《光之子》的作者和萧鼎一样,也是个普通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当过程序员也丢过工作,当时正在自家开的汽车装饰店里上班。那时候谁也想不到,他会成为日后写出《斗罗》的唐家三少。 当时幻剑书盟还是免费阅读,在网上看小说的读者不要说移动设备,也许连家用电脑都没有,大多数作者开始创作时也没什么功利目的。后来有人总结,这是中国网络小说的“石器时代”,而现实比幻想小说还要天马行空,从石器时代来到大IP时代,竟然这么快。

  《诛仙》:为通俗的大潮,开个高雅的头以今天的视角回看,《诛仙》是一部特别的网文,它带有传统的特质:优美的文笔,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最重要的一点——浓重的悲剧性,这也是与今天流行的爽文最大的一点不同。 作为女主角之一的碧瑶虽然出场惊艳,但是差不多缺席了小说的一大半篇幅,接下来的故事几乎是围绕着男主人公张小凡千方百计复活碧瑶进行的。

  而在结尾,无数读者心心念念的碧瑶仍未复活,只留下一角绿色的衣裳和一缕魂魄,让主角和读者一起陷入无尽的惆怅和慨叹。 难怪当时有评论指出,《诛仙》是包裹着仙侠外衣的言情小说,赚了不知多少人的眼泪。 除此之外,从小说的种种细节也能察觉到作者萧鼎笔下的传统意味。 比如小说中碧瑶的父亲、首领万人往,从名字上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笑傲江湖》中的类似人物任我行。 再比如小说的世界观设定,也显然受到了《蜀山剑侠传》等中国传统仙侠小说的影响。今天,结合古代文化的玄幻小说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但十多年前的《诛仙》却是开辟性的。它为之后以通俗见长的网络文学开了一个高雅的头,未来篇幅、热度、知名度超过《诛仙》的作品或许不少,但在口碑和阅读体验上与其并肩的却总归不太多。

  有意思的是,发现《诛仙》的出版人沈浩波也是集雅俗于一身的人。沈浩波毕业于北师大,最重要的头衔是诗人,最著名的创作是“下半身诗歌”。在一片争议之中,诗人转身进入出版行业,一眼看中了《诛仙》——那时在网上流行的小说大都是修仙、穿越等题材,但在线下图书市场,这一类作品却难觅踪影。 瞄准商机之后,沈浩波又为《诛仙》想了一句多少有些“标题党”的宣传语:后金庸时代武侠圣经。一句线年的图书市场。 线上线下一起发力,优秀的品质加上成功的营销,《诛仙》毫无意外地火了。作者跟着出版方去全国各地签售,他本以为冷清的场地一下子来了大批读者。1976年出生的萧鼎在三十岁之前,一朝成名。

  沈浩波的成功当然也不是偶然,这位诗人似乎天生具有发现好书的慧眼,之后,他一口气发现并出版了《明朝那些事》《盗墓笔记》《花千骨》《甄嬛传》《如懿传》光是回看这些名字,就让人只有惊叹的份。

  IP风行,书迷成了最难伺候的一群人网络连载刚刚开始付费模式的时候,唐家三少从幻剑书盟转到了另一家网站,每个月多出来的一笔收入,让工资不高的他十分惊喜。 《光之子》完结出版之后,唐家三少拿到几万块,决定全职写作。 一晃十年,唐家三少成了作家富豪榜上的常客,2018年,他以1.1亿元的版税名列第一。澎湃新闻的一篇报道里写到,十几年如一日的勤奋更新,不仅给唐家三少带来巨额财富,也带来了严重的颈椎病。 当初比唐家三少更早出道的萧鼎倒好像消失了。事实上,《诛仙》的后半段开始,读者能明显感觉作者难以收束复杂的故事线,匆匆忙忙地结尾。

  比起8.3分的《诛仙》,《戮仙》的口碑实在可怜。2014年,萧鼎终于离开诛仙的世界,开始连载一部《戮仙》,名字虽然一字之差,口碑却是天壤之别,当年的明星作者,终于不再适应高密度、快节奏更新的时代步伐。2016年,萧鼎开始写另一部《天影》,更是干脆淹没在网络小说的茫茫大海中。时光造就人,时光也抛弃人,互联网更加快了这种反复的速度。萧鼎不见了,但是《诛仙》却不曾在大众视野中消失。2007年的网游《诛仙》请来任贤齐拍摄宣传片, 2012年的游戏《诛仙2》更是找来周迅代言,2016年的电视剧《青云志》,再到眼下的这部电影版《诛仙》,IP时代从未遗忘张小凡、陆雪琪、碧瑶的故事。

  然而,这些大IP改编却鲜有成功的案例,恢弘瑰丽的文字一搬上荧幕,常常变成了年轻演员的尴尬演技和满屏的五毛特效,有时候我们甚至分不清,所谓的“流量”到底是因为这个故事而来,还是因为某个新晋明星而来。 《诛仙》开始连载的时候,北大毕业的江南还在大洋彼岸求学,他在网上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作者,创造了一个叫做“九州”的架空世界,这七个人也被称为“九州七”,其中还包括《悟空传》的作者今何在。 俗套的故事最终上演,当初的合作者反目,各自出走,江南凭借一系列小说成了知名作家,IP改编也是一个接一个,终于到了今夏的《上海堡垒》惹来一片骂声。

  商业成就一走高的另一面,是小说质量的一走低,不少人还记得当年江南的一条微博,把一部分书迷比作“罂粟花”。看书的人让少人问津的故事变成了大IP,让默默无闻的作者成为“大神”,但等到影视化、游戏化阶段,这群读者却变成苛刻的“搅局者”。伤心、愤懑、不甘,种种情绪叠加在一起,不得不令人感慨,IP时代,书迷是最不被照顾的一群人。如此看来,消失的萧鼎倒是幸运的一个,至少没有被老粉丝追着揶揄。

  当初看《诛仙》的人,都去哪了?网络小说最大的魅力,无非是在繁重的现实之外,开辟一个缤纷的世界,但网文作者,总归要从幻想跌落现实。 江南的成名作《此间的少年》,化用金庸小说中的人物,讲了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也了无数男男。在这本书的最后,江南动情地写道:“只是一个少年时代的轻狂舞蹈。在尚未遗忘之前,我用当时的心情把过去复制下来,留给多年以后的朋友和自己看。”而多年之后,人们再想起这本书,是金庸将其告上法庭。

  《诛仙》问世的2003年,最大的一批九零后十三岁,最小的一批八零后十四岁,正是最早开始习惯使用网络、习惯在网上看小说的一批人。说网络文学从此开始塑造了一代人的文学观并不为过。 在这种崭新的文学形式兴起的前夜,恰逢武侠小说的衰微。1999年,作家王朔写了一篇《我看金庸》,用词毫不留情:“情节重复,行文啰嗦,永远是见面就打架,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偏不说清楚,而且谁也干不掉谁,一到要出人命的时候,就从天下掉下来一个挡横儿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的深仇大恨,整个故事情节就靠这个推动着在金庸小说中我确实看到了一些跟我们不一样的人,那么狭隘,粗野,视听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严重障碍,差不多都不可理喻,,世界几乎没有容量,只能认知眼前的一 丁点儿人和事,所有行动近乎简单的条件反射。”对于武侠小说的套,王朔用了一句谚语来概括: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历史常常是个,曾经别开生面的幻想文学,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武侠小说的地位。但当其发展为今天套化严重的爽文,套用王朔的这段刻薄的,似乎也并无不妥。毁天灭地、修仙升级、后宫穿越的设定让人兴奋,也让人疲倦,不过爽文不会缺少读者,因为总有一群年轻人正处在想象力饱满的青春。只是《诛仙》那样让人愁肠百结、让人拍案落泪、 让人回味不已的网络文字或许不会再出现,就像一代人躲在被子里用小小的MP3屏幕看小说的日子,一去不返。

  “一代豪门,金粉世家,就这样解体了。”/《金粉世家》萧鼎写下《诛仙》的那一年,电视剧《金粉世家》,在春夏之交的“”里,无数少男少女躲在家中无所事事,追着看完了金燕西、冷清秋们的故事。电视剧的结尾,旁白缓缓念道:“他们带着伤感和苦恨,随着南来北往的滚滚车轮,沿着各自的人生轨,融入时代的。”电影《诛仙》带不回当初的味道,哪怕再读一遍小说大概也找不到当年的滋味。对于书中的角色和书外的作者、读者来说,有些时光,过去就是过去了。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